[日期:2016-08-22] | 浏览量:103 | 作者:Hypnos |
多年来对催眠的研究表明,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后,会集中注意力于某些方面,它与个体在睡眠时注意力普遍下降不同;应用脑电图观察睡眠与催眠时,发现两者间的变化是不同的。在进入被催眠状态后,个体可以专注于和催眠师的沟通(并非是语言上的交流,而是注意力专注于催眠师的暗示指令)。
对环境的其他方面予以相对忽视。之所以使国人对催眠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除了上述讲到的翻译问题外,还有是癔症对近年国外有关催眠的研究了解不多。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对催眠现象的研究已经被完全纳入科学的范围(与巫术,神秘体验等问题无关)。
在介绍使用催眠术治疗失眠有无危险以前,读者对催眠的一些现代西方观点最好有所了解:
1.催眠就是睡眠(中文的翻译更易使人产生此种联想):与睡眠是人体自然的生理功能不同,催眠是被诱导出来的。脑电研究表明,处于催眠状态下人的脑电图呈显警觉状态;而在睡眠时脑电图则表现为固有的睡眠波形。因此,进入催眠状态并非是进入睡眠状态。由于某些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的程度较深,并伴有催眠后遗忘现象,当脱离催眠状态后不能回忆先前发生的事情。因此,便产生了这种催眠既是睡眠的联想。
2.催眠作用是由催眠师投射给被催眠者的:催眠实际是个体内在的一种能力,在经过适当的诱导后能使这种能力释放出来,从而使人们观察到个体进入催眠状态后的一些外在的表现。在治疗开始前所作的敏感性测试能证明这一点。催眠师通过测试仅仅是评估个体可能通过诱导而释放的催眠能力,而非将某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投射给个体,或强制个体接受这种状态。催眠师的责任是为被催眠者提供一个机会,以便他们动员自身潜能进入催眠状态的能力。
3.只有患病或软弱的人才具有被催眠性:此类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其根据来自早期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那些患者常表现出转换性(癔症性)肢体瘫痪、梦游状态、变态行为。这些与自发的催眠状态下的一些行为表现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大部分有高度催眠敏感性的人在催眠状态下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但读者切记,有这些表现并不代表他/她有精神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国外通过大脑影象学技术研究癔症与催眠现象是否具有共同的大脑神经解剖部位的一个热点课题。
4.催眠术就是心理治疗:实施催眠能产生明确的生理效应,使人感到放松和愉悦。从根本上讲,单纯的催眠术不是一种心理治疗。它能起的作用在于帮助实现已经制定的治疗策略。
催眠状态有三个主要内容:专注、分离和暗示。专注是个体完全沉浸某种知觉体验中(催眠状态下个体表现出的幻觉或对现实的一种体验,但不同于清醒状态下的感受)。分离是一种把在正常情况下作为整体对待的问题的各个部分孤立起来的状态。譬如,在催眠师的暗示下,被催眠者会特别注意到窗帘的颜色,但对窗帘的制作材料、式样完全忽视。以致在脱离催眠状态后,能回忆的仅仅是在催眠状态中所见东西的颜色,其他细节一概遗忘(所谓的催眠后效应)。
第三个主要内容是暗示,对外界暗示的反应增强使被催眠者易于遵从催眠师的要求调整自己。催眠过程中强烈的专注状态使个体运用自主意识去评价各种指令的能力下降。因此,即使受到个体本身观念的抵制,催眠暗示也趋于相当自动地被执行。
由于对失眠现象进行催眠治疗仅仅涉及个体的睡眠问题,即便应用部分“暗示”导语来调整被催眠对象已有的对睡眠的不恰当认识,譬如对调整好自己睡眠失去信心、担心再也不能获得高质量的睡眠,等等;但肯定不会影响被治疗者自身完整的人格结构,所以不用担心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相关文章推荐】:
1、怎样用催眠治疗失眠
2、失眠了怎么办?催眠治疗失眠有效吗?
3、催眠可以治疗失眠吗?
4、催眠可以治疗失眠吗?(案例分析)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