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8-30] | 浏览量:101 | 作者:psychic |
催眠术早在古老的历史中就产生和发展了,但与大多数人的观点相反,催眠并不是让人睡觉的法术,处于催眠状态中的人也并不能飞檐走壁,所谓给人感觉是在睡觉其实是一种表面催眠现象,真正的治疗效果是潜意识产生的。接下来介绍几种催眠时的催眠现象,以便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催眠和认可催眠。
催眠一般被认为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主观体验到的意识改变状态。有时把诱导出现入静状态的方法也称为催眠。典型的催眠现象是,被催眠者根据暗示出现感觉、认知情感及行为层面上不自主的变化体验。由此而产生的现象之所以值得注意,并不是因为其可见的变化,而在于其主观上的变化。比如,疼痛在催眠状态下会被感觉为微不足道,但脑电图、诱发电位上却只有很少的变化:伸开的双手会依暗示而重叠有一起,好象受试很合作,其实这些动作是无意识的。
伴随的催眠现象常常是生动的想象。如暗示疼痛丧失时想象手上戴了手套,让一段肢体感觉缺失。催眠反应性(暗示性)有很大而且稳定的个体差异。
一、催眠入静的现象
催眠状态中可经暗示产生或自发出现的变化可以用“催眠入静”来概括,其原理就是“出神”了的感觉,这种现象通常会被人认为是被控制了,其实不然,这只是人的潜意识开始活动的表现。
感觉现象:痛觉缺失,体感改变(异化感),阳性及阴性幻觉(如嘴唇干燥,麻木感)。
认知现象:记忆增强,遗忘,时间歪曲,初级(原始)思维,想象增加。
运动现象:运动不能(木僵),肢体上抬,不自主运动(躯干摇晃),催眠后暗示反应(闻拍掌声及清嗓咳嗽)。
生理现象:血管收缩(冷感)和扩张(暖感),肌张力改变(松驰、木僵),免疫、内分泌改变(儿茶酚胺水平下降,白细胞数改变),脑电图、诱发电位改变。
二、催眠治疗入静现象的利用
入静现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出神”可应用于多种目的。有时,进入催眠状态本身即是目的,有时则与其它治疗技术联合。下面就是对于催眠现象的运用。
激活想象:视、听,触觉及其它躯体感觉性的想象可以诱发意念运动性、意念感觉性和意念情感性过程。这些过程对应于外界的真实刺激并可以在治疗情境中替代它们。
改变生理过程:肌张力、循环系统功能,外周循环及其它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免疫和内分泌功能,可以由于神状态本身,由于相应的暗示或由于激活了对于相关器官的恰当想象,而发生改变(治疗过程的视觉化)。
感知觉及时间体验的改变:疼痛的性质和持续时间在主观上的体验发生改变,并被赋予不同的情感意义。
心理定式被中断:思维、感知觉和运动的习惯在出神状态中某个关键点上发生中断,或者其意义被改变(比如拿香烟盒的动作与烟瘾发作的记忆毫无关联)。
联想与分离:恐怖性或创伤性体验的细节可以被减弱(如某种声音的音量),缺如的体验可以被幻觉出来(如具有加强、保护自我功能的第三者的词语和思想)。
激活搜索过程:超越习惯了的感知、情感.思维框架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较易实现。
发掘资源:对于克服特定问题情境有用的学习体验,由于单方面的刺激可能被压抑、受限,但在催眠中可以重新涌现。
改释:一种体验对于当事人的主观意义发生改变(如对人的贬低被理解为注意,失败被理解为重新定向的标志)。
催眠现象在我们大众看来可能很奇怪,或者说难以置信,催眠产生的入静现象的确需要深究。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催眠现象是催眠师应用催眠术的重要依据,也是催眠治疗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关文章推荐】:
1.催眠为什么有效?
2.蔡仲淮:催眠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科学
3.催眠师教你如何把孩子变得更优秀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