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8-29] | 浏览量:103 | 作者:psychic |
很多人都好奇,神秘的催眠术究竟能给人带来怎样的感觉,被催眠后感受究竟如何?如果你还在犹豫是否可以接受催眠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了解人的催眠感受来解决这些困扰。
催眠准备阶段的感受
在准备阶段,被催眠者常因自己即将陷入全无知觉的催眠状态而感到不同程度的紧张与不安,由此而产生一些抗拒反应。这些反应又常以抱怨客观条件,如周围环境不安静,椅子太高、太硬,自己身体上有所不适等等而反映出来。其目的是想逃避或延缓接受催眠术。此时,催眠师针对问题之所在,一方面,尽量满足被催眠者的要求;另一方面,应着重在以各种方式消除被催眠者的紧张与不安感上下工夫。
另一种情况是被催眠者采取较催眠师更为“激进”的态度,根据自己对催眠术的一鳞半爪的知识,主张采用某种方法,或者抱怨催眠师所采用的方法不当,应当如何如何等。对于被催眠者所提的方法,催眠师不妨考虑其可行性,同时也要婉言指出其所提的方法有哪些是不符合催眠术规律或不切实际的。总之,催眠师应努力建立起一种以催眠师为主导的合作关系,而被催眠者本身也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惟此,催眠施术才能顺利进行。
催眠导入阶段的感受
在导入阶段,被催眠者每每会产生防御与警戒心理。即不是以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催眠师所作的暗示诱导上,而是以监视的态度暗暗观察催眠师以何种表情、何种态度、什么样的方法、什么样的暗示语来诱导自己进入催眠状态。如前所述,更有一些人(特别是在表演性的催眠中)故意不接受或违背催眠师的暗示诱导,想以此来试试催眠师到底有多大能耐。还有一些人,在施术开始之时表现出各种强烈的抗拒行为,然而在某一暗示反应生成之后,则呈完全的被动、消极状态,无论催眠师做什么样的暗示,均无反应。应当说,上述被催眠者的心态与行为表现均不利于催眠施术的正常进行。
面对被催眠者的这些心态与行为,催眠师焦躁、责怪或哀求都无济于事。正确的做法是:首先,以冷静的态度、简洁的语言向被催眠者说明如此心态与行动对其自身不利。其次,对这些心态与行为不予计较,同时反复赞扬他的某个已对暗示语起反应的行为,称赞他的理解力与悟性之高。最后,逐步迁移,一步一步将其导入催眠状态。
深化催眠阶段的感受
在深化阶段,在接受某种程度以上的催眠暗示时,尤其是当暗示已出现幻觉、错觉以及要求被催眠者做一些违反常态的动作时,要么被催眠者绝对服从,依催眠师的暗示行事;要么会出现抗拒行为的突然加剧。如果此时催眠师的暗示、发问触及被催眠者一些个人最为敏感的问题时,这种反抗会显得格外强烈。我们以为,出现这种抗拒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催眠师未能把握好深化的时机,有超越暗示进程的状况出现。因此,催眠师在深化阶段应当特别谨慎小心,宜用“小步子”的速度前进,以防止这种强烈抗拒行为的出现。如果因一时不慎出现了这种情况,应当及时回归到先前已经成熟了的暗示阶段。经放松与反复暗示达致舒适、轻松、愉快后,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催眠治疗时的感受
在治疗阶段,被催眠者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由于受暗示性的高度亢进,而出现处处迎合催眠师的情况,尽管这种“迎合”是无意识的。一般说来,在施术前,催眠师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先前的经验已形成了一种被催眠者大约是因何种原因导致心理疾病的心向或曰定势。根据这一心向或定势,催眠师的暗示与发问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某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有所偏颇。此刻若被催眠者迎合这种倾向性,催眠师便认为已抓住了疾病的症结,所以在诊断上与治疗上都会出现各种失误。为防止这种偏向,催眠师应以暗示被催眠者自己倒出疾病产生的原由为宜,最好少做一些带有倾向性的发问。
催眠唤醒后的感受
在催眠唤醒阶段,被催眠者可能产生的问题是感到在催眠状态中身心特别舒畅,因而在无意识中想一直沉溺于这种非现实的情况中,不愿很快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因而在逐渐清醒时停止自己的自发主动行为,一心想依赖催眠师,而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这样的被催眠者,在回复到现实世界中来时,可能耗时较长。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催眠师有必要采用一系列回归自然以及回复自主能动性的暗示,切忌强迫对方恢复清醒状态。在做了上述一系列的暗示后,再进行坚决、果断的觉醒暗示,帮助其顺利地觉醒。否则,一味采用强行的觉醒方法,被催眠者在“清醒”以后可能会感到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焦虑。
以上就是催眠的各个环节被催眠者的感受,事实上,并不是说在催眠的每个环节中任何人的感受性都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说明,催眠能带来如此多的感受,与催眠师的操作技术也不可分割,催眠来访者若想避免消极感受,就一定要多了解以上相关的内容,以免对催眠术或专业催眠师产生质疑。
【相关文章推荐】:
1.催眠误解:一旦被催眠就会完全被催眠师控制吗?
2.催眠工具箱购买指南
3.如何让不容易被催眠的人接受催眠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