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15] | 浏览量:100 | 作者:psychic |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的第三个深层观点就是催眠可以激发人的再生性资源利用,人都具有隐藏的能力和资源,通过催眠激发它们,可以达到不同的奇效。
催眠激发的再生性资源是什么?
人人都拥有再生性资源。艾瑞克森学派催眠者假设,人们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远远超出他们所能意识到的数量。事实上,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足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遗憾的是,许多资源都与来访者的当下体验相分离。例如,每个人都有对他人友善的能力,然而很多人却在这一点上否认自己。即使这样的资源是可以获得的,却常常被他们不必要地限制了。因此,一个来访者假定他只可以对他的儿子亲切;另一个来访者虽然相信自己可以亲切温和地待人,但前提是要与3P个人有某种长期的承诺。这两个现实模型都禁止了自发和适当的友善表达。
基于这些观察,艾瑞克森学派治疗师通常不会试图给来访者强加任何东西。相反,他们帮助来访者学会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技能和资源。他们假定,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通过治疗师(或来访者)的概念性理解,而是通过来访者自己体验性的探索才得以实现。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无论是源自来访者自然经历的催眠诱导,还是在那些含有旨在引导或重组来访者相关资源的转换策略的一般性治疗中,情况的确都是如此。
催眠状态可以激发资源利用
在治疗中,催眠状态的一个主要益处是它可以去除个体的僵化设置,重构和重组自我系统。这里的假设是:有意识的、目标取向的活动可以典型地使那些心理定势或者框架显现出来’正是这些心理定势和框架将人的注意力局限在或集中在那些与其内心框架相关的刺激上。这种偏差加工过程在实验研究文献中多有论述。例如’高顿·巴尔和我就曾做过一系列的研究,其中训练催眠受试者产生某特定的情绪状态(快乐、悲伤、愤怒),然后再进行各种各样的认知任务测试如记忆、知觉、故事复述、预测、主观估计等等。无数次的实验发现,情绪使得认知出现偏差:例如,快乐的受试者回忆起快乐的记忆,而悲伤的受试者则回忆起悲伤的经历。实验的结果反复地证明了的确存在一些严重限制信息加工的框架(如情感的、认知的、姿势的)
上述这些偏差在临床上也有关联性,因为我们可以观察到有问题的人们经常固着于某些僵化的加工结构。换句话说’他们的意识加工过程陷入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无休止的循环中’并因此与无意识资源分离开来。我们将探讨多种通道上(如:姿态、语言输出、行为表现、意象、记忆提取、思维方式等)的重复行为是如何证明这种分离的。这种固着将禁止针对变化的需要、变化的情境和变化的关系所做出的灵活调整;相反,它将会确保不良的相同结果一再反复出现。催眠状态通过提供自我接纳的去框架(如无偏差的)状态,打开新的生存方式,从而促进那些转变所需资源的利用。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的第三个深层观点强调了人的再生性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事实证明,这种催眠疗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潜能的开发,还能提高自信,是自身感到快乐。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