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15] | 浏览量:100 | 作者:psychic |
艾瑞克森催眠理论第四个观点是“自然催眠”的看法,他认为催眠状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这种过程也就意味着人会随着催眠师的引导而在特定时间产生某些行为,但这种方式不会在清醒的意识里发生。
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认为的“自然产生”观点
催眠状态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催眠经验不能与人的正常功能模式相分离。正如我们进行广泛讨论的那样,它们既不怪异,也不是人为的。它们与我们每个人通常体验到的过程非常相似,就如同阅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坠入爱河,或者做白日梦。通常情况下,催眠状态的不同之处是出于特定的目的,经验性的参与被加以强化,并且被延长一段时间。
正如催眠大师艾瑞克森这样说道:催眠状态下你将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其实,催眠状态下根本不会出现你在日常清醒状态下所无法做出的行为。催眠的优势在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出现的行为可以被控制、引导和拉长。或许健忘症就是最佳例子。如果要求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忘掉某些事项,这在你们平日的清醒状态下很难做到。但是有多少次把你介绍给某个人,告诉你这个人的名字,你重复着他的名字与他握手,并决心记住这个名字;而当你刚刚放开他的手的时候却忘掉了他叫什么名字?不论你的意愿如何,在平时的清醒状态中瞬间遗忘就是这么容易发生,在催眠状态下也是如此。因此,利用催眠只是要求人们在一个特定时间并且在一个特定的时段内,行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功能。你要求人们以他们之前不知道的方式去运用他们经验中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大多数人真的不知道我们到底能做什么。
催眠状态的操作要与个体本人的常态过程保持一致,也就是说自然的交流才能更好地引发出催眠状态。例如,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并不像实验派催眠师那样试图通过标准化的、听起来不自然的交流来引发被催眠者实现年龄退行,而是要求被催眠者重现并描述出儿时的想象玩伴、宠物、邻居,或童谣旋律。
自然产生的催眠状态营造出一个理想的氛围
被催眠者可以通过接触、承认,然后再转变基本的体验关系来达到深层的系统变化。换言之,进入催眠的被催眠者可以在一个较深层的自我评价背景下根据经验去连接问题状态背后的各个方面,然后利用种种资源来实现转变性变化。正如接下来的章节里会清晰地阐述到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到。
最后,自然的催眠状态意味着它可以是自我肯定的,也可以是自我贬低的。即催眠过程不仅出现在日常恍惚状态中,还出现在症状(问题)状态里。例如,考虑一下意念动力学的核心催眠原则:不需用意识调节或努力,一个动作就可以被感受为自动地“就这样发生了”。在催眠中,这或许可以通过手掌漂浮来说明;在人力车夫日常“恢复精力”的恍惚出神中,这或许会被报告为“我的整个身体不费力气地在移动”;在症状性催眠里,一个人可能会抱怨:不管多么努力地进行控制(压制、消灭),暴食之类的过程仍然自动地“就这样发生了”。在每个案例中,意念动力性的表达都是催眠状态开始的信号。
因此,催眠状态可以引发问题或者解决办法,这取决于整个情景的价值。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那样,这种理解允许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利用治疗性的催眠状态,去转变并评估被催眠者在自我贬低的催眠状态里反复出现的症状性表达。
其实,艾瑞克森学派的这种催眠治疗方式就是利用人平时养成的行为习惯,去行使他们平时经常做的事情,这种观点就是自然产生催眠的观点。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