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8-03] | 浏览量:106 | 作者:psychic |
了解催眠的人一般都知道,具有传奇色彩的世界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对催眠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他对催眠理论研究也十分深入,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催眠术,就要学习和研究艾瑞克森催眠理论,明确催眠术的原理。
艾瑞克森催眠理论对催眠术原理的解释有哪些
在艾瑞克森派的催眠方法中,对催眠过程的自然使用非常关键。要理解好这一点,需要将催眠的一般性体验与催眠的具体仪式区别开来。后者只是引出前者的一种方法。通过了解催眠以其他方式和在其他环境下是如何发生的,利用催眠过程的能力就会显著提高。以下内容对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非常有价值。
(1)催眠体验的特征体现着意念动力学和逻辑学的原理。
为了认识催眠的性质,要注意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催眠经历不需调节、控制或其他自觉过程的主动参与即可发生。这个毫不费力的特征可用意念动力学的原理来解释,该原理认为意念能用动力学来表示(感觉、意象、认知、动作、知觉、情绪)而不需要任何有意识的媒介,这将在下一节进一步讨论。
第二,催眠涉及到相互矛盾的、“既是/又是”逻辑。也就是说,一个人能看到一个事物的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如“这个”与“那个”、“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因此,在催眠状态里,既能感觉到“这儿”也能感觉到“那儿”,既与自己相连又与自己分离,既是体验的“一部分”又是在体验“之外”,既是“儿童”又是“成人”。这种逻辑产生了非概念上的和非言语经验上的统一状态,和意识分析过程相互分开的“不是胤是”逻辑特征不同,“既是/又是”逻辑本来就相互包容。换句话说,催眠过程趋向于把联系(“这个”与“那个”)统一起来,而意识过程却倾向于将这种联系区分开(“这个”与“那个”的不同之处)。
催眠的其他特征,如体验性专注、连续性、时间扭曲、时间/空间变异以及知觉改变。如果将这些特征汇总在一起,则说明催眠是一个深层的经验性专注状态,人们在这种状态下能独立操作,而不受调节的、错误取向的意识过程的约束。
(2)催眠能够在很多情境下被体验。简单描述一下催眠的特征,我们会据此发现它在很多情境中都发生过。它常在文化过渡仪式中发生。例如,最近我结婚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的就很像催眠。某些运动员和艺术家们都曾说起过这种体验,他们放任自己的感觉,置身于这种“心畅”中。那些深深被音乐或舞蹈节奏吸引的人们也体验过类似的感觉。我们还可以在那些沉浸在书中的读者,以及被电视节目紧紧吸弓丨着的孩子们身上发现它,他们根本听不到我们的呼唤。我们在做白日梦的学生、极度抑郁的客户、回忆过去的老人身上也都能观察到它。简而言之,催眠现象可在很多情境下发生。
(3)多种方式可导致催眠发生。它们包括:有节律的和重复的运动(跳舞、跑动、摇动、呼吸锻炼等);吟唱(沉思、祈祷、集体仪式、集会或运动会时的赞美诗、抑郁时不停的自言自语等);注意力集中(颂歌、催眠师的声音、图像、意念、电视等);肌肉紧张性平衡(通过放松过程、按摩、酒精或安定类药物、韵律活动等)。这些彼此相连的方法都倾向于减少不连续的、无节律的有意识的活动,形成更加统一的体验模式。由于肌肉紧张的转变,自我他人之间强烈的界限感消散了,使得生物节律同步化、心理过程单一化。
(4)在生物学意义上,催眠是必要的。人类学家指出,其实催眠在各种文化中都存在。历史学者指出催眠仪式已经具有好几个世纪的历史。催眠能够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存,说明它是人类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这种观点的含义之一是,不论你是否喜欢,催眠终将发生。我们都需要机会释放心中痛苦、全身心沉浸在深层的共有环境中,以及听从我们的深层自我。我们需要周期性地弱化意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纠错规则,而去体验一种新的、没有偏差的整体感(正如我给来访者所说的那样,如果你不让自己位于前门,怎么牢固的门锁都不能保证后门的安全)。实际上,我见到过许多症状的形成都是因为,通向自我尊重的催眠状态之路被堵住了,或者是被个体或社会所否定了。
以上就是艾瑞克森催眠理论对催眠术原理的一部分解释,催眠术具有很多特点,而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对催眠术原理的理解也十分深刻,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学习催眠术,或者成为一名专业催眠师,就有必要学习艾瑞克森催眠理论,了解催眠术的原理。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