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8-03] | 浏览量:103 | 作者:psychic |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的催眠理论曾运用在无数催眠师以及催眠爱好者的学习中,因此,其在催眠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催眠术的原理其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复杂,上文曾提到催眠术的特点和原理,以下是艾瑞克森对催眠术原理其他 方面的解读,了解这些宝贵催眠知识有助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催眠术。
(5)催眠具有多重功能。如果催眠是生物学上必需的,那么它一定有其进化上的特定意义。按照当前观点,催眠在平衡生物逻辑和心理系统方面发挥着整合作用。更具体的来说,催眠有助于实现人类几种内在动机的相互补充:保存并扩展自主的(“自我规范的”)自我同一性的完整(整体性)。这种自我同一性总是涉及多个系统:个体的、双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等等。自我同一性的保存(即:不再变化)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个人或群体都可以通过催眠恢复安全感。例如,通过日常的沉思、自我催眠、集体唱圣歌等。
当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有可能引发涉及完全脱离意识状态的保护性催眠(休克、癫痫、抑郁、想象性投射)。催眠还可为意识所禁止的角色提供表达的机会。比如,贝特森曾描述过新几内亚的部落是如何表演催眠仪式,其中男人穿得像女人,女人则穿得像男人,各自扮演与异性相关的特定角色。催眠还可被用来确定某一深层的、经验性的联结。比如,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利用祈雨舞仪式进入一种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状态。简而言之,催眠提供了令我们回到自我同一的基本状态的一个机会。
催眠还能扩展一个人或集体的同一性范围。它出现在有意义的、发展性过渡仪式中(婚姻、长大成人等)。它允许一个人离开或超越某些限制(如,疼痛、行为模式、知觉类型等)。它令寻求解决办法的隐喻表达显现出来,如症状、艺术表达和讲故事。而且,它还可能有利于心理整合(即:不连贯部分的统一),这是心理治疗中的关键。
(6)催眠能提升自尊也能降低自尊。每一次催眠体验,其价值大小要看它发生时所处的情境。提升自尊性催眠倾向于比较温和、有节奏并具连续性;降低自尊性催眠倾向于较为强烈、无节奏及强硬。随着时间流逝,提升自尊性催眠的内容会有所变化,因为整合在发生,新的格式塔(整体)在形成。降低自尊性催眠倾向于重复,且无整合(只会更加猛烈)发生。在提升自尊性催眠中,没有主动控制体验的意图;而在降低自尊性催眠中,受试者会试图控制或否定自我及他人(自我)的体验。例如,观察有心理症状个体的催眠状态时可清楚地发现,他们试图控制(“摆脱症状”)和否认(“这不是我”)。相似的,身处系统的暴力中(如战争)的个体也试图消灭他人(自我)。在这么做的时候,经常会形成一种类催眠状态。
催眠未必有用的说法,使治疗师将注意力从形成了多少催眠转移到了治疗质量方面。这样一来,艾瑞克森学派从业者更感兴趣的是催眠的宽度而不是深度,这些现象对所有的催眠来说,并不常见。例如,在东方文化中的冥想中,它们倾向于被最小化,因为那儿的传统价值崇尚与现象学领域相分离,并以此作为自我发展的一种途径。催眠现象或许起源于西方价值体系和偏见。这说明,催眠中的具体表达显示了催眠起源地的个体及其社会的原始价值观。也就是说,催眠到底能使来访者的多少资源变得可接近。假设来访者知道如何以一种或另一种方法发展催眠状态;他们感兴趣的是,在这样的催眠状态下如何利用治疗情境来加强自尊提升的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价值)。
(7)催眠现象是产生心理体验的基本过程。当一个个体或团体深陷催眠状态时,可能会出现某种现象(“外观”)。这些现象包括退行到过去、进入将来、记忆提高(记忆增强)或选择性遗忘(记忆缺失)、知觉曲解和知觉分离(积极与消极幻觉)®。乍看这些现象似乎不同寻常,其实它们都是自然的现象。事实上,催眠现象可被看做是产生和维持体验的基本心理过程。所不同的是在催眠状态中,现象学的体验被强化和放大,因而表现得令人惊奇或者与众不同。因此,当完全与所投射的意象分离时,我们体验到幻觉;当我们努力沉浸于无关的事情时,忘掉事情的能力则被加强(记忆缺失)。通过更加亲密和热情地参与到我们通常建构自身体验的方式中,同时还提供从中分离的感觉(即,在催眠状态中你拥有一种不必控制体验或不必抓住体验的感觉),治疗性催眠因此促成了在我们的关系中转向自我表达模式的根本转换。简而言之,这一过程允许产生深层的、转变性的变化。
(8)催眠现象和临床症状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表达为同样的现象。当我师从米尔顿·艾瑞克森时,他指派给我的第一项任务是学习精神病学。获得了这方面的一个兼职工作后,我开始定期拜访艾瑞克森并同他探讨各种各样的案例。在描述自己和精神病学之间广泛的内在关系时,他反复强调三点。第一,精神病学的现象体验与深度催眠极其相似,二者都具有退行、分离、记忆缺失、知觉和感觉改变、象征性符号表达等。第二,体验的质量没有太大差别:精神病患者通常体验到一个非常痛苦的和有限的世界,而深度催眠中的受试者却在彻底地享受自我。换句话说,尽管内容根本不同,但体验的现象性形式却是一样的。第三,二者的心理过程都属于正常无意识过程的放大了的表达。
战争引起的严格的类催眠状态,可在其周围的多重诱导中观察到:重复的.呆板的大鼓敲击声及旗帜摆动节奏。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观看战争片经常使我感到困惑,为什么英国人会让那么多战士在行军途中敲鼓。回想一下,原来需要这些敲鼓者将其周围的人诱导进催眠状态。
这些观点表明在转变自我贬低性的症状表达方面,治疗性催眠情境是理想化的。症状表达可以被看成是发生在无效心理背景下的有效催眠现象。由此,治疗师试图生成人际的及内心的关系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同样的过程被确认、被定义为合法的无意识表达(即催眠现象),以及被利用为问题解决和自我整合的基础。
对于想学习催眠术或成为催眠师的人来说,艾瑞克森催眠理论十分重要,通过本文对艾瑞克森催眠理论的补充,相信大家已经对催眠术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只要坚持学习催眠术,就一定有机会成为一名催眠师。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