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18] | 浏览量:108 | 作者:Hypnos |
这一理论视角乃植根于19世纪希波吕忒·伯恩海姆(HippolyteBemheim)所做的工作,伯恩海姆是法国南锡大学医学院的一位著名的神经学家。他和另一位实践催眠的著名医生——昂布鲁瓦一奥古斯特·李厄保(Ambroise-Augusr Liebault)——最终一同创立了所谓的南锡催眠学派。尽管这个理论起源于150多年前,伯恩海姆对催眠的看法仍具有影响力:他的名言是“从来就没有催眠,只有暗示”(Bernheim,1886/1957;Pintar,2010a)。因此,许多诸如威廉·克罗格博士(William Kroger)这样的催眠先驱都深受伯恩海姆的工作的影响,他们很强调暗示的力量,将其作为影响看似被动的病人的手段。事实上,克罗格曾经将催眠定义为“引导人进入信服的状态”(《个人交流》,1989年12月12日)。
催眠是否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呢?
为什么有人会产生这种想法并不难理解:被催眠的来访者通常都会静静地坐着,并不会主动说话,或者以任何主动的、有目的的方式做出任何外显的行为。因此,来访者似乎完全是被动的,完全根据催眠临床工作者的暗示来进行反应。但是在这里,眼见并不为实。如果你去探索处于催眠之中的来访者的主观体验或现象学反应,你就会发现,他们绝对不是被动的。他们一般是很主动地关注暗示,寻找暗示对自己的意义,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修改暗示,或是放大或缩小体验的某个方面等……尽管来访者或许看起来是被动的,他们实际上可能远非如此。
某些催眠临床工作者所具有的命令式的风格也会导致这个理论将催眠中的来访者描述为被动或许可的状态,因为他们被期待对催眠临床工作者的暗示“言听计从”。这样的临床工作者既不期待来访者会主动做出什么反应,也不认为这样的主动是有必要的。来访者在本质上被视为一种被动的接收器,只对临床工作者的指令做出反应即可。他们唯一的任务只是服从。如果他们出于某些原因没有对临床工作者的指令做出反应,那么他们一般就会被认为表现出了“阻抗”。阻抗被假定是表明存在某种防御机制,或者某种病理问题,在治疗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之前,必须鉴别出这些防御机制或病理问题,并予以“修通”。这一视角并不太会考虑下面这种可能性,即来访者只是觉得这个暗示并不适合自己,或者觉得催眠师让人反感。
如果一位催眠临床工作者采用了一种许可式的风格来指引来访者,鉴于这种风格可能并不那么直接,也不那么权威,所以来访者会被认为能积极地参与其中,和临床工作者一起让所暗示的可能性成真。以这样一种“激活来访者”的取向来看,有关催眠是一种“许可的状态”的理论就不那么可信了。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