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15] | 浏览量:109 | 作者:Hypnos |
在更古老的催眠传统中,导入乃是催眠师通过使用正式的暗示脚本“施加”在被催眠者身上的。使用千人一面的脚本所隐含的意思是,催眠的力量在于催眠师所念的“咒语”,而不在于催眠临床工作者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质量。已故的精神病学家米尔顿·H.艾瑞克森博士被公认为转变了催眠的临床实践所具有的这种仪式取向,使之成为以更广义的互动因素来界定的、更为精细的催眠样式(Haley,1973;Zeig,1980)。他的方法被统称为艾瑞克森取向,或称之为利用取向(Erickson&Rossi,1979;Rossi,1980)。在这一观点看来,催眠是在临床工作者和来访者之间的一种聚焦的、有意义的互动的结果。近年来,有些人在主张一种人际神经生物学取向时所提出的“调谐”(attunement)的概念也是一个相类似的概念(D.Siegel,2010)。如果催眠临床工作者想要成功的话,他就必须对来访者的需要有所回应,并按照这些需要来“裁剪”自己的干预取向。关系本身乃是一种相互的依赖,每一方在跟随对方的引领的同时也在引领对方。
在这一理论视角中,一个核心的理念是:参与者在关系中既是引领者也是跟随者。来访者的行为或感受会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再次反馈给他们,这样一来就能让他们产生自己一些超乎他们一般能力的东西。有关转换的“被理解”的感受,这也是和谐的治疗关系的本质。催眠临床工作者会表述来访者所具有的真实体验(例如,“你坐在椅子上,听到我的声音”),和这种表述绑定在一起的是带着尊重态度的暗示,暗示那些可以成为来访者真实体验的体验(例如,“……而你可以开始把注意力放在一种美好的感受上”)。催眠临床工作者并不是将自己的信念系统——即来访者应该怎么做——强加在来访者身上,而是将一种可能性提供给来访者,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以自己的速度去做一些有建设意义的事情。
在描述这一理论视角时,关键在于催眠被认为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和互动的自然结果,而在这种关系和互动中,参与者具有很高程度的互动反应性。威廉·克罗格博士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从业者,他提醒我说:“请一定记住,最重要的事情是把病人放在你的心上”(Professor Communication,1989年12月21日)。这一互动视角强调的是对来访者的尊重,提供可能性,但不去要求,这在治疗情境中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过,这些因素显然并不是催眠发生的充分条件。无论如何,在舞台催眠表演中,催眠师和他们的被催眠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催眠师对被催眠者独特的个人特点和人格特征显然不那么敏感,也不会对此做出什么反应,但尽管如此,催眠师仍然可以从被催眠者身上获得催眠反应。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