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9-29] | 浏览量:100 | 作者:Hypnos |
在催眠术不算短的历史发展中,很多理论体系应运而生,理论之间也是各有异同,其中对催眠师与被催眠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就是一个方面。这里发展出了标准派,他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被催眠者而不强调催眠师的威力,并假设催眠反应性是个体的稳定特质。也就是说接受催眠的人要么是可被催眠的,要么是不可被催眠的,而催眠师的行为并不重要,只要运用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不论接受催眠的人什么样都可以保持不变。这个理论尤其受实验心理学家们青睐。
一、标准派理论概述。标准派最具影响力的拥护者是学术委员,他们为了使催眠术合法化而将其置于实验心理学的严格检验之下。他们将催眠从“麦斯默隐喻”作用中拯救出来,在科学领域重建起催眠令人尊敬的性质。然而,由于标准派严格坚持实验心理学的默认假设——即研究的根本对象是个体,极端缩小了催眠过程中其他变量的相对重要性,所以人们努力在实验方法上控制其他因素。例如,人们投放了许多精力在开发标准化催眠引导语上(将引导语录制在唱片或磁带上),完全降低了对操作者的需求。实际上,如果这样的程序可以使得大多数受试者体验到催眠状态,那么它就相当值得赞赏了。
结果表明,只有部分受试者对标准化引导语有催眠性反应。大约15%的受试者有高反应性,65%是中等反应性,20%根本不具备反应性。这些个体差异性和特定的受试者对标准化测试的反应性基本保持稳定,许多实验者认为可催眠性是一个稳定的特质:有人有,有人没有。正如西尔格德曾评述道: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人的某种能力被测量,问题就会出现——如,该能力的稳定性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能力将如何发挥作用?关于智商的稳定性,据说历史上的研究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今关于可催眠性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证据……表明在标准化条件下催眠感受性是一种非常可靠的特质。
二、当然,标准派也存在问题。它假设引导受试者放松并想象各种各样事物的标准化引导语是评估个体基本催眠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这就好像通过测试一个人跳狐步舞的能力来评估他的舞蹈技能一样,但是有人会迪斯科不会华尔兹,有些人会方块舞不会摇摆舞等。有些接受催眠的人能够迅速令自己的经验与放松引导语契合在一起,有些人,尤其是那些产生大量内在对话的人,则只能对其他的诱导产生反应。实际上有许多方法可以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催眠师的任务就是为特定来访者找到最合适的诱导方法。
三、第二个问题是,根据对测验暗示的行为反应来界定催眠感受能力。这样一来,那些不能将自己的手体验为非常沉重的人就不是良好的催眠对象了。用外在行为评估内在状态可以理解,尤其在实验领域,但重点是:催眠是种体验,如同爱或愤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打人就判断他没有生气。有些可催眠的人不愿或不能顺从实验测试的种种要求;有些是为了走出催眠状态而走出了催眠状态。所以,认为这些人不具备体验催眠状态能力的结论是有待商榷的。
四、第三个问题是,虽然催眠感受性分数会显著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替代性诱导策略、药物、态度、预期、环境、特别训练和模仿,但是标准派却不能准确解释。那些坚信易被催眠的能力是一个稳定特质的理论家们,他们把这些重复出现的不断增强的催眠反应性解释为受试者态度改善的结果,即受试者愿意参与催眠治疗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在这些证据面前,理论家们非但没有抛弃他们的理论,反而还提出诸如催眠易感性高原的观点。该观点假设被催眠能力有一个上限,上限之下可以被催眠(头几次治疗中常有发生),但不能超过上限。
五、在标准派内部,这些约束妨碍了催眠师灵活采取适合受试者的治疗方法。他们还让一些人相信他们将永远不可能体验催眠状态。例如,在与朋友和来访者讨论催眠的时候,使得相当数量的人失望地承认自己不是“好的”催眠对象。当实验者或临床医生告知他们没有能力跟随标准引导语进入催眠时,就意味着他们永远不能体验催眠了。然而,很多人的经验也强有力说明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阻抗者”或“不易感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后都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人可被催眠的程度都是同等的。一些受试者能对直接的催眠暗示迅速产生深度反应,其他的人则可能感觉不到有什么反应。这一点几乎不存在分歧。争论关键是,对标准催眠引导语不产生反应的人是否能对其他情境下灵活的催眠技术有反应。标准派认为不能,但当今的观点则断言每个人都有能力进入并沉浸在催眠中。每个人进入催眠的时间、催眠状态的行为和人际需要等都是不同的。催眠师的任务就是识别并创造出最适合催眠进展的条件。
六、当然,标准派在某些方面还是可取的。标准指导程序在实验条件下往往是必需的,因为实验要严格控制变量。另外,标准化测验可以识别出可以轻易体验到催眠状态的受试者,指出受试者形成哪种催眠现象比较容易。这可以允许研究者选择适合其研究目的的受试者,另外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试者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注意,也可以提出适合某个特别来访者的催眠治疗策略,提供关于一个人可以轻松做什么的洞察力,但是不能够显示某个个体本质上不能做什么。易感性测验的高分通常说明受试者会对任何催眠指导语产生反应;低分则表明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进行更多的训练。
其实无论哪个派系,他们对催眠术中各种概念关系的理解都是对错参半的,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将异己一棒子打死,而要辩证理智看待,取其精华,这才是学习催眠最正确的态度。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