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9] | 浏览量:100 | 作者:Mesmer |
随着心理学的大热,催眠术这一个分支系统也逐渐进入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视线。很多人对这个“新奇”事物有太多的疑问和好奇,比如:催眠术到底是什么?催眠术是真的吗?催眠真的这么神奇?
首先,催眠术是用来是人产生催眠的方法和工具。而催眠才是我们首要了解的知识。
一、催眠是什么?
催眠,英文为hypnosis,源自希腊语睡神Hypnos。其实这个名字是一个误导,混淆了催眠与睡眠的边界,使催眠变成了“通向睡眠的过程”。催眠的本意是“单一意念”,英文mono-ideoism,意思是意念高度关注到某一点,有点类似中国成语“全神贯注”。而之后大脑影像学的研究也显示,催眠是有别于清醒与睡眠的第三种意识状态。
二、清醒是一种什么状态?
在清醒状态下,人类个体用各种防御机制,维持自身的精神的边界,从事各种有目的的活动。人与人的交流,部分是在意识层面进行的,这些交流确保了人类社会的正常运作。但是,清醒状态下的生活与交流,也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潜意识的,不理解潜意识,就不能够理解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的诸多“事与愿违”。
比如,一个人希望自己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四面楚歌。他在意识层面做了很多改善关系的努力,但在潜意识支配的情绪和行为层面,又做着破坏关系的事情。来自治疗师的一些不恰当的治疗手段,不仅不能够帮助他,反而会强化他的问题,或者成为他的问题的一部分。所以清醒并非全部的“觉醒”状态,这就是那么多人追求完全觉醒的“觉悟”的状态的原因。
三、睡眠是什么样的?
在睡眠状态中,大脑寻求着整合,为第二天的清醒状态做准备。这也是潜意识高度活跃的状态,人格的影像投射在梦里,通过梦我们可以了解隐藏最深的自己和他人。当然这也是真正封闭的状态,超过阈值的外界干扰,可以使睡眠迅速转变为清醒。
四、生活会告诉你催眠术是真的吗?
催眠术不仅仅是医学手段,它还存在于我们每天的生活之中。北京大学的方新教授曾说,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被催眠的过程。在催眠的眼光下,很多事情的本质会一览无遗。
(一)文化可以是催眠的一种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和我们现在崇尚的一切道德品质,其实都是两代人甚至是几代人之间的相互使用催眠术的结果。在这样的催眠配对关系中,下一代人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强大的,你是想成为自己的,所以你要隐藏你的强大而表现出弱小与顺从。上一代接受的暗示是:你是弱小的,你快要死了,所以你需要被顺从,需要无条件地占一些便宜。这一催眠,使得小的更小,老的更老,都不在相称的年龄上。仅仅一个“孝”字,就制造了关系中跨越千年的虚伪与恶意,使所有人都处于未分化的、共生的链接中。所以“孝”是一个负性催眠术的结果。正性的、更加健康的催眠是——爱。
(二)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时时刻刻有催眠。我们中国人习惯性的客气话是“你辛苦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催眠术。隐藏的暗示是,我像你的一部分一样了解你。这显然也是把独立个体的关系“治疗”成了未分化的关系。而这是否也是疲劳如此渗透性蔓延的原因之一呢?催眠的目标是使他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独立、自由和强大,而不是相反。
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催眠术。我们自懂事起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催眠术之中,比如乘车时看见老人要让座,比如要爱护小动物等等行为观念都是催眠最直接的证明,大人的耳提面命、以身作则都是一种催眠术,如果你或者其他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做出这些行为,你就会知道“催眠术是真的吗”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