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3-03] | 浏览量:1018 | 作者:Hypnos |
在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方面,最近出现了不断升级的大脑扫描技术,而催眠领域也没有错过这些技术上的革新。有关催眠的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通常都支持这样一些理论家的观点,即认为我们最好把催眠理解为一种神经或心理生物学现象(Oakley&Halligan,2010;Raz,2005;Raz,Lamar,Buhle,Kane,&Peterson,2007;Rossi,2000;Spiegel,2008)。
在有关催眠的身心关系以及与催眠体验相对应的生理指标的研究领域里,心理学家欧内斯特·罗西(ErnestRossi)是一位著作颇丰的研究者和作者。罗西(1982)提出,人的身体会有规律地出现一个注意力集中和放松的循环,这个循环被称之为“次昼夜循环”,大约每90〜120分钟出现一次,而催眠乃是这个循环中自然出现的组成部分。最近,在后续有关催眠和生理学的研究中,罗西(2003,2009)关注于催眠对于神经形成和基因水平的可能影响。
精神病学家赫伯特·斯皮格尔(HerbertSpiegel)和大卫·斯皮格尔(DavidSpiegel)(1978/2004)假设,催眠能力是大脑半球之间相互关系的产物。他们一起创立了一种被称为“生物标记”的测评工具,这种测评是一种旋转眼球的测验,他们相信这种测验能够可靠地衡量一个人的个体催眠能力(H.Spiegel,2008)。最近,大卫·斯皮格尔更多地将催眠视为一种注意现象,认为催眠是一种强烈的注意力集中的现象,它也会受到神经能力和功能的调节(D.Spiegel,2008)。
在他对于所谓的“损坏的大脑”的研究基础上,著名的神经科学家迈克尔·伽赞尼伽(MichaelGazzaniga)提出了被他称为“模块单元”的大脑模型(1985)。尽管这个模型并不是专门为催眠提出的,但是它为催眠许多核心的现象提供了一个神经科学的基础,特别是解离现象。伽赞尼伽描述了大脑不同的部分可以共同行使功能,但也可以自动独立地行使功能。他把这些相互分离但彼此联系的神经元称为模块单元,这些神经元可具有自己的“扳机”,可以创造体验,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可以创造对催眠体验的知觉,而这些知觉可以受到来自其他来源的输入信息的影响。
例如,某个人去参加聚会,度过了一个不错的夜晚,在上床睡觉的时候感觉非常好。当他第二天早上起床的时候,他感到十分抑郁,他自然而然地想努力弄清楚这是为什么。和心境有关的大脑模块单元可能是因为某个梦的缘故被激活了,但是鉴于这个人并不知道这一点,他开始假设:“或许我是因为别人开我的玩笑而感到难过,我觉得我自己笑一笑就过去了。但也许实际上我感到很伤心,只是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伽赞尼伽把我们的大脑命名为“社会性大脑”,因为它要依赖于社会线索来为我们的体验赋予意义。我们有理由说催眠是这样一种浓缩的互动形式:即使用催眠暗示来激活大脑的模块单元,然后将它们组织成为一种具有治疗意义的形态。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