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1-04] | 浏览量:100 | 作者:Mesmer |
我相信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提出过问题,也都回答过问题,但是你知道每个问题意图是什么吗?相信这个问题一定会让绝大多数人迷惑不已,的确,问题意图这个概念大概只有在催眠术中才会比较常被提及。但是问题能够激发无意识的搜索过程,找到最终答案,也将来访者和催眠师一步步引导至治疗性的目的。本次催眠术教程就会对这个问题意图进行一下拓展讲解。
一、概括说来,艾瑞克森学派催眠师以积极正向、建设性、指向未来、去结构化的措辞来澄清问题意图。这并不是说要去攻击或主动阻碍负面的、破坏性的、指向过去的、固着的意图描述,因为那反而会强化这些差异。事实上,每对描述被看做是互补的:积极正向/消极负向、建设性/破坏性、过去/未来、框架固定/框架可变。在互补性中,当行动(即差别)发生时,其中一边被标记为主要的。
(一)在问题状态,标记会以下述方式固定在一边:问题情境中意图表征如下:
消极负向/积极正向
破坏性/建设性
指向过去/指向未来
框架固定/框架可变
(二)催眠师接受和跟随这些标记,并在治疗(引导)中更多地标记新的生活方式:问题情境中意图表征如下:
1.积极正向/消极负向
2.建设性/破坏性
3.指向未来/指向过去
4.框架可变/框架固定
因此,催眠师补充了每一对互补结构,而后转为(以对来访者适宜的速度)强调每一对中的问题解决方向。在新的情境中,原有的表征有了新的价值。
二、最后要强调的是,催眠师需要认识到,有些来访者不愿或不能识别他们的准确意图。催眠师可以用很多方式回应这样的来访者。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将他的问题意图界定为“想要弄清自己的意图”,而后以催眠过程探索体验和辨认意图。这样,来访者的无意识便成为发现和揭示自身需求的代理人。
三、另一方法是简单地把来访者重复的问题模式所体验到的结果定义为问题意图。例如,一位来访者说想“去掉”他的愤怒,因为那有“破坏性”。当要求他用正面的措辞描述他的意图时,他说他做不到。我于是要他详细描述怒火爆发之后的一些感受。其中包括:
1.安慰和放松(爆发之后)
2.他与妻子之间的距离感
3.与父亲的认同感
4.当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的时候意识状态的改变
该案例很普遍的是,询问发现这些结果是其他情境中感受不到的。于是每一项结果都界定为催眠治疗探索中以多种方式表达出来的框架可变的意图。
四、意图也可以用其他方式澄清。曾经一位催眠师让一些来访者回家,要他们在意识到自己投入治疗努力的意图之后再回来。对于一些其他的来访者,却要他们在办公室里坐上15~30分钟,以便有机会澄清他们的关注点。不管用什么方法,催眠师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初始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激发来访者思考他们以后要成为怎样的人。
以上的催眠术教程就是对问题意图这个概念的拓宽性概述,催眠师提出的问题意图肯定是根据来访者的行为表现而定的,目的是引导出来访者特定的反应,这也说明来访者在这个方面是存在缺陷或者问题的,需要引起来访者的关注和思考。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