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0] | 浏览量:100 | 作者:Mesmer |
催眠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应该做到有效用,冗杂无用的交流会被来访者敏锐察觉并会因此影响到催眠的成功与否,所以催眠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进行有效的催眠交流。比如:跟随并引导来访者、弱化意识放大无意识、进行间接交流等方式都能够提升催眠交流的有效率。
一、一切体验都是有来由的、可以利用的,催眠治疗师要在行为上跟随并向期望状态引导来访者。催眠师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目标何时及如何实现,他只知道可以建立连续不断的节奏,并在其中观察、接纳并利用来访者的行为模式来打开一个由当下通往期望状态的“通道”。这条通道是不可预知的、变化的,其间催眠师无疑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阻碍。这个时候并不需要直行通过或贬损及贬低它,而仅仅是承认并据此来调节治疗性的交流就可以了。这样,来访者那些怪异的反应方式不会被当做“坏的”或“病态的”而被抛弃;反而会被认为可以推动期望状态发展(如:催眠体验、治疗性的变化)。
二、每位催眠治疗师都会周期性地体验到在接纳和利用来访者模式中有困难,这个时候该怎么办?通过停顿、内部线索取向、而后反问自己的方式可以打破僵局,如:“我如何才能利用这个行为?”直到自己体验到来访者的体验是既有来由又可利用的时候,才尝试去影响他们。通过这些方式,会很快意识到来访者并非无能或好战;只是毎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合作方式而已。因此,催眠治疗互动就是一个识别独特合作方式的迷人过程,并由此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方式来发展期望状态。
三、弱化周期性的意识过程,进入以前无法接近的资源。这些原则包含了有效催眠交流的精髓。它们假定不管是发展催眠状态还是应对生活挑战,许多困难都是源自习惯化意识过程的卷入。为了绕开来访者可能的敌对(“阻抗”),帮助来访者将意识过程搁在一边,转入无意识过程(即:体验性的、矛盾的、非线性的),经常使用间接方法:
1.案例一:如果一个来访者不停的内部对话阻碍其进入催眠状态,就在催眠诱导过程中要求他一次数三个数字,从1000后退数到1。
2.案例二:一个要求催眠的来访者是个临床医生,他的困扰源自一个不可遏止的需要,即试图理性地了解一切。为了分散又集中他的意识注意力,催眠师教他在向另一个人展示诱导过程的时候,密切观察此人“所有的行为,但仅限于行为”。然而,催眠师所有的诱导都集中在间接地跟随他当下的行为,并引导他进入催眠状态。
3.案例三:某个来访者因为“厌倦”了长达几个小时的穿插着间接催眠暗示的枯燥故事而进入了催眠。
上述例子都毫无二致地涉及到催眠诱导。催眠诱导阶段通常最需要的是间接交流,因为正是在此刻,要求来访者将那些与意识相连的东西都搁置起来了。
四、间接交流在催眠治疗的其他阶段有时也是必要的。比如:
一个临近治疗结束的来访者,非常害怕见到她小时候就逃离的父亲。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给予她催眠后暗示:第二天从她开车去父亲家的最初一刻起,直到最终到达,她的恐惧都在一直稳步增加,她被巨大的恐惧笼罩着,如此疲惫不堪,最后会坠入深深的催眠状态。一种伴有外部反应的内在平和状态形成了,并在那个下午的整个会面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简言之,她非常好地处理了与父亲会面的问题。
五、在来访者的意识开始敌对或妨碍期望状态发展的时候,才使用间接交流。
显然,在催眠状态下不必使用间接技术,因为此刻(根据定义)意识过程已经不是主宰。
对于来访者来说,在即将进入或已经处于催眠状态的时候,他的无意识机制被激活,它比意识过程能更加敏锐地察觉到自己以及催眠师的一言一行,而一切无用的行为都会阻碍进入催眠或者将来访者带出催眠状态,所以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有效的催眠交流至关重要。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