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4-19] | 浏览量:1019 | 作者:Hypnos |
有些时候,当人们尝试描述或界定一种体验时,给这种体验贴上一种特定的标签就会限制人们对这种体验的感受。例如,如果你被告知你的一位新同事不久前刚从精神病院出院,“精神病人”这个标签会如何影响你对这个人的看法呢?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信息,你对这个人的反应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当你去设想一个简单的、具体的物体,例如一把椅子,贴标签的倾向还不会给你带来太多的偏见,也不会阻碍你以一种开放的方式来体验事物。“椅子”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可以触摸到的东西,而且大多数人对它的体验都是类似的。但是,一旦你设想的是某种抽象的、复杂的和主观的事物,比如“催眠”,那么你几乎马上就会遇到困难。对于不同人来说,这个词代表的是不同的体验,所以基本上也就无法让我们获得一种精确的、可以共享的意义。
从历史上来看,催眠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主观的体验状态(“处于催眠中”),在这种状态中,个体所具有的一系列能力或体验一般被认为是和“正常觉醒”状态有所不同的(Kirsch,2011)。催眠也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做催眠”),在这种过程中,催眠师给被催眠者或来访者提供暗示(Weitzenhoffer,2000)。这两个概念都是正确的,但是在使用“催眠”一词来描述一种个人化的、主观性的状态,以及一种给另一个人提供暗示的过程方面,这两个概念又都会带来局限。
“催眠”作为一个词语一直以来都被过度使用,以致其本身已经很难具有任何真正的意义。如果我们使用一个词去形容许多不同的体验,就像我们使用“催眠”这个词一样,那么就会有很多的机会去产生误解,造成误用和误读,并最终会让人感到迷惑。其直接的结果是,催眠这个领域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在努力解释催眠的时候,不同的执业者和研究者都各自倾向于强调催眠具有的不同方面。尽管每一个观点都会增进我们对这个现象的理解,但它也会挫败让这个领域成为一个整体的努力。
因为“催眠”这个词代表了许多不同的体验类型,所以大多数人对催眠的理解还是很泛泛的。这让普通人相信,“催眠就是催眠”,而其背景是什么并不重要。此外,因为“催眠”一词被用来形容许多不同的体验,所以即便是那些没有接受过催眠训练的专业助人者都对它在临床中的使用心存怀疑,不知道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和舞台上的可笑表演有差别。有些人甚至尝试给催眠改名,给它安上听起来更科学的名字,但基本上并没有改变“催眠”一词的日常使用。我们似乎有必要清晰地描述使用催眠的临床背景,这样一来就能不断地提醒其他人,“催眠”一词的含义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临床催眠”要优于“催眠”,而在描述的清晰程度上,“医学催眠”甚至比“临床催眠”更胜一筹。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