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7-05-02] | 浏览量:100 | 作者:admin |
催眠小游戏:不要想红色的大象——你不知道的左右脑对话。
在开始玩催眠之前,我们先来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游戏。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需要你趁对方不备的时候说这样一句话: “不要去想红色的大象。” 你也可以重复几遍,让对方听清楚你的话。结果就很有趣了— 对方的脑子里多半会有一头红色的大象在晃悠。
其实你这时候已经在催眠对方,因为他看到了你想让他看到的东西。
这是催眠培训课堂上经常会举的一个例子。目的是更形象地解释语言能够催眠的生理学原理。从人类大脑工作的方式来说,左脑接收到语言会在右脑里产生画面,语言的不断重复会强化右脑的画面— 当面对一句外来的信息时,无意识会先处理画面,即使这个画面在生活中不存在,无意识也会从已有的经验中整合出一个画面来“交差”。
比如,我们都知道大象是什么模样,当然也清楚“红色”的概念。所以当我说“红色的大象” 时,你的无意识就会将已存在的“大象” 与“红色” 整合起来,让你看到“红色的大象”。
当然,无意识还会执行“不要去想” 这个命令。只是对听到这句话的人而言,他脑子里是先看到了 “红色的大象”,所以“不要去想” 的命令相当于没有起作用。
如果把这个过程用流程图表现出来的话,应该是这样的:
实施催眠者发出三个命令 |
被催眠者开始分别处理这三个命令 |
请你不要想红色的大象 |
信息立即进入左脑,左脑搞不清楚红色大象是什么意思,于是把命令转达给右脑。右脑很听话,它立刻在大脑里搜索关于红色大象的照片. 站着的红色大象、躺着的红色大象、吃饭的红色大象……将有关大象的照片全部都搜索出来。 |
请你千万不要想红色的大象 |
此时左脑又把第二句命令传达了过来:“喂,主人让你千万不要想红色的大象!”右脑对着挑出来的照片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挑出来一张问:“主人啊,是不是不想这头红色的大象呢?” |
拜托你不要再想红色的大象了! |
第三句命令又来了:“拜托你不要再想红色的大象了,你怎么还在想呢?”右脑觉得很迷茫,于是又拿出另外一张:“那好,我一定不想这头红色的大象了!” |
上图右边表现的就是左右脑的对话。很显然,尽管催眠者在用否定的语言跟对方说话,可对方第一反应却是否定词汇后面的那个信息。这就像你要把冰箱里发霉的食物扔掉(拒绝发霉的食物)之前,必须先要把它找出来一样。
例如,我们在面试或者考试之前也许会告诉自己: “不要紧张,不要紧张。” 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你在说这四个字的时候,大脑首先会处理“紧张” 这个信号,然后会给出许多关于紧张的图片,如心跳加速、出冷汗、发抖……接下来再处理“不要” 指令的时候,效果当然就不好了。
这种情况其实在生活中特别常见。我有一名学员,她的婚姻出过问题— 丈夫曾经出过轨,这一直是她的一个心病。当她明白了 “红色大象” 这个句子背后隐含的意义后,才恍然大悟一原来她在丈夫的出轨这件事中,无形中扮演了 “催眠丈夫”的角色。她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所以从新婚第一天就警告丈夫:“你不许在外面鬼混! ” 这种暗示一直持续了两年。
没错,跟“不要想红色的大象” 这句话类似,指令在到达丈夫大脑中时,首先唤醒的是“鬼混” 的画面— 晚回家、撒谎、外遇……更可怕的是她经常对丈夫重复,不断地进行大大小小的刺激,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两年之后,丈夫就“听话” 地出去“鬼混” 了。
如果你希望“催眠” 身边的人,希望身边的人怎么做,就应该减少使用否定的句式,直接告诉他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当然,你也可以把你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好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催眠,因为无意识重容易接受故事中经验性的描述。直接讲道理,启动的是听者的逻辑思维,容易引起听者的评判与抗拒;而故事中描述的情节、画面,更容易被无意识接收,评判降低,故事中包含的信息也就更容易被听者认同。
比如,化妆品推销员口若悬河地告诉你: “我们的产品防晒效果好啊! ” 你多半都在思考: “他说的是真的吗?不是在吹牛吧? ” 可如果他告诉你: “我的一个朋友去西藏玩,同去的人都被晒得脸上爆了皮,唯有他的脸是完好的,原因就是他带了我们这支防晒霜。” 你的感觉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如果他再加上一段: “后来几天,同行的人发现了他的‘小秘密’,拿他的防晒霜来用,晒爆的地方就没有再恶化,加上同款的晒后修复霜,等到他们返回的时候脸的情况已经好转……”
此时,你是否已经对这支防晒霜有点动心了?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