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10-13] | 浏览量:100 | 作者:Mesmer |
来访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催眠师要解决的问题,但它不仅仅是一个麻烦,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时候,这些催眠现象的症状也是一种能力。通过一些合作策略对来访者的这些正传重新整合和定义,之后再引入催眠术,可以达到有效催眠治疗的效果。
一、催眠可以提升或贬损自我价值感,以及症状的出现与催眠现象在现象学上是等同的。从这一点来看,两类催眠都有意念动力学和自相矛盾(既是/又是)逻辑的特征。主要的差别在于其背景情境(如:目的的价值)、生理节律(症状性催眠抑止了节律),以及可变性(催眠中自我表达的内容会变化,但在症状性催眠中是不变的)。因此,一个主要的合作策略是创建提升自我价值(人际)的背景情境,让来访者可以同步其非言语节律,来发现如何在催眠下以提升自我的方式表达症状历程。也就是说,将症状界定为催眠的能力,而后在催眠状态中以多种新的方式表达。
二、这个利用策略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步:
1.识别症状群中的自治表述。
2.将这一表述重新定义为通用能力。
3.用多种方式催眠性地表达这些能力。
4.将这些表达重新整合到症状群中。
三、下表提供了一个使用这一策略的例子:
症状群的常规名字 |
症状群的自治成分 |
对元素进行识别和重新表达 |
催眠性重新融入 |
暴食 |
感到孤独 |
难以置信地收缩身体,进入内在 |
催眠幻想(关于界限)技术 |
手不自觉地攫食 |
允许手表达无意识需求 |
1.退到空无一物中 2.手浮技术 3.分离手技术 |
|
眼睛盯着电视屏幕 |
能完全将注意视线集中到画面 |
隔离积极幻想 |
|
感到空虚 |
体验到身体的深刻变化,感觉到空虚 |
催眠的“身体幻影”技术 |
四、表格分析:第一栏是来访者用来描述她的症状群的常规名字(“暴食”)。第二栏是来访者将症状群看做反复出现的一些自治的成分(即,个人成分)。因而,这位来访者的暴食体验包括感到孤独,手不自觉地攫取食物到嘴里,眼睛盯着电视屏幕,并感到空虚(这只是她的症状群元素的一个代表性示例。对每个来访者也能够并通常需要做更详细的描述)。第三栏显示如何将这些元素定义为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第四栏建议催眠现象将这些能力包含进去,以便在症状群的框架内可以对原先受限的表达做象征性的接近、分化并重新融入背景。由此,来访者被鼓励“做更多”症状群表达,但是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因此有不同的价值)。
五、这个合作策略证实了艾瑞克森的假设:催眠是沟通有意义想法的过程。症状群被看做包含了许多体验想法的浓缩结构。这个固定的序列由于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始终不变而功能失调;也就是说,无论外界情境、价值观念如何变化,原有的结构一再重复。同时,它还被看做进行整合的有效尝试。于是,催眠师在催眠中放松那些浓缩的想法,对个体的生物节律重新结合,之后加入催眠术,寻找核心观念的新的表达方式。这些观念借由增强的表达方式而保存;催眠师决不尝试控制或限制来访者,而是鼓励来访者“把症状表现得更好”,也就是说用许多新的方式去表达它们。
对来访者所表现出的问题和症状进行重新识别、整合以及表达,这些催眠现象的症状也是一种能力,能作为另一种形式上的催眠通路,像这样换个视角看问题能使催眠术的应用更灵活多变。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