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29] | 浏览量:100 | 作者:psychic |
什么是心理学上的贴标签效应和皮肤饥饿效应呢?这两者又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事实上, 这两者都是在儿童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心理效应,贴标签效应往往影响着儿童的健康发展。而皮肤饥饿效应则是婴幼儿寻求关爱的一种天然需求,我们通过经典案例可以详细地了解这两种效应。
什么是贴标签效应
儿童是模仿力、表现欲最旺盛的人生阶段,在儿童,一个孩子被认为是何种类型的人以后,便好似给他贴上了标签一般。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而给一个孩子“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关于贴标签效应的经典案例
贴标签效应,效果最显著的是孩子,然而大人的例子一样可以说明其威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而对于犯人而言不论去不去前线,都是两难的抉择。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同时,这些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如此这般,犯人们先是感到自己真的是一名军人了,于是大家都答应了参战。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这些心理学家又要求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最后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在儿童时期,实际上每一个孩子都很容易的被贴上标签,例如乖巧、顽皮、驽钝等等,而大人往往总是轻视幼龄阶段的孩童有多深的智力以及感受力,一旦给孩子冠上某个标签,便以为孩子永远只会表现出一面的性格,而同时孩子也会过分的往标签上发展,实际上这对于完整孩子的人格而言是非常有害的。
什么是皮肤饥饿效应
皮肤饥饿效应:无论多忙抽空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拥抱对于婴幼儿而言,通常情况下,健康的婴幼儿啼哭,是饥饿引起的,只要给以哺乳或喂食,啼哭就会停止。但有时婴幼儿啼哭,并非要求进食,只要家长把他抱起或抚摸其头等部位,哭声就会停止。这种啼哭,是婴幼儿的另一种现象,科学家称之为皮肤饥饿,只要通过爱抚搂抱就能解饥。
关于皮肤饥饿效应的经典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法国有个孤儿院,因为接收的弃婴太多,保育员的人手不够,只好采用“自动哺乳法”来喂养。后来发现,这些婴儿虽然都能吸到奶,营养并不缺乏,但都好哭闹,容易生病,发育不良,死亡率很高。后经心理学家指点,增加几个保育员,规定喂奶时都要抱起孩子,结果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
其实法国这个孤儿院遇到的事情,也正好印证了临床医生的发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莫名其妙地用头或肢体去碰撞墙壁。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肌肤之亲。据外刊报道,欧美等国的儿童中近年来流行精神饥饿症,表现为动作迟缓、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平均身高低于同龄健康儿童等,就是缺乏父母肌肤之亲的结果。
既然“皮肤饥饿”有如此多的坏处,那么要防止“皮肤饥饿”,父母就必须要多抚摸、搂抱孩子,使孩子满足皮肤和情感上的需要。促进小儿的身心发育。已有的研究证明,婴幼儿受到抚摸后,大脑中的某些化学成分会升高,而这些成分能产生促使大脑、心脏和其它主要器官活动的激素,有利于机体发育。所谓皮肢饥饿,就是渴望相互间的接触和爱抚,这也是人类和其他热血动物的一种特殊的天然需求,而以婴幼儿表现得更为强烈,他们需要经常的爱抚。当婴幼儿得到父母温柔的爱抚时,心理上会产生良好的刺激,大脑的兴奋和抑制也变得十分自然协调。因而适当的爱抚有助于小儿大脑的发育和智力的提高,并有助于消除紧张、疲劳。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引起婴幼儿食欲不振、发育不良、智力衰退和行为失常。对于婴幼儿,父母每天可搂抱一次,睡觉前再在背部摩擦数次,以满足其皮肤饥饿之需。
由此可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常识十分重要,了解了贴标签效应和皮肤饥饿效应后,家长们可以根据这两个心理效应对儿童多关注和关爱一点,为儿童的心理成长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