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07-19] | 浏览量:100 | 作者:psychic |
说到心理危机干预可能很多人都有些陌生,但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并常用的心理治疗措施,当人们遇到重大事件后产生各种心理危机时,心理干预措施非常关键,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含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自主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二、患者心理危机的原因
生活中出现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使生活状况发生变化,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当事人心理素质偏差,尤其是挫折容忍力和情绪调控力不足。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邻居、朋友、同学、同事等。
三、患者心理危机的反应
每个人对严重事件都会有所反应,但不同的人对同一性质事件的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不同。
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一是焦虑,当事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自主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二是恐惧,当事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三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一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患者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二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
危机的一般应对过程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消除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
四、患者心理危机干预
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选用药物时应考虑疾病的性质、所引起的问题,以及患者的抑郁、焦虑症状。以癌症为例,如疼痛可用吗啡,抑郁用抗抑郁药,焦虑用抗焦虑药处理。
通过四个方面的全面分析,相信你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疑问已经解开,心理危机干预就是通过心理学方式对经历重大事件的人给予及时的危机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心理危机的负面影响。
声明:【本文由催眠心理网整理编辑,未经网站正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